• 
    

    1. <div id="pzg0e"><label id="pzg0e"></label></div>

    2. <sup id="pzg0e"><kbd id="pzg0e"></kbd></sup>
      1.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國內新聞 > 公司 > >詳情

        江西省地質局生態環境修復產業為何強勢崛起

        發表時間 :2023-06-29 09:32:10 來源:中國礦業網

          在江西省興國縣采訪時,記者看到,由江西省地質局在該縣實施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已經取得明顯成效。項目區植被正在大面積恢復,重新栽種的樹木、花草初露生機,曾經被污染的水源變得清澈,土地得到復墾,地質災害被有效控制。
          該縣東村鄉小洞村村民告訴記者,在這片炭質頁巖礦開采區里,大量的礦坑和礦渣裸露,風起泥沙揚天,雨天污水橫流,直接威脅下游縣城近30萬人飲水安全。
          國家和江西省出臺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政策后,江西省地質局地理信息工程大隊(原煤田普查大隊)于2020年5月與興國縣人民政府建立了“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生態修復新模式,三年內分年度分批次完成全縣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任務。興國縣也被列為全省首批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試點縣。
          以東村鄉小洞村等兩個鄉3個村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為試點,采用“1+N”模式進行立項,運用“地質環境治理+工礦廢棄地復墾+土地開發+山水林田草”綜合性治理的理念,通過實施地形整治工程等多種手段進行綜合修復治理,讓山頂蓋上“綠被子”,山腰圍上“綠帶子”,山下鋪上“綠毯子”。
          兩年多過去了,項目區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6處,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0余畝,恢復生態功能區面積800余畝,林草覆蓋率達90%,保護了周邊基本農田約150畝。新增水田40余畝、林地340余畝,建成臍橙、油茶園150多畝。騰退建設用地指標490余畝,生態修復產品指標價值近6000萬元,可覆蓋項目投資成本,實現了以市場化方式完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的試點目標。這只是江西省地質局探索生態修復新模式的一個縮影。
          1
          貫徹新發展理念 引領綠色發展
          2021年初,江西省地質局在原4個地勘局的基礎上改革重組。帶著3萬多人的隊伍,如何進一步突出公益性事業單位屬性,為社會經濟發展發揮地質支撐作用?該局黨組實事求是地提出“四六六三”總體思路,聚焦“大地質、大資源、大生態”主線,著力構建生態文明產業發展體系,把生態環境修復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在發展戰略上將其確立為六大支柱產業之一,并新設立了生態環境修復管理部門。
          展望生態環境修復工作的前景,該局黨組反復強調要把生態環境修復工作重點抓好,做大生態環境修復產業。隨著同年4局地勘單位的整合,該局生態環境修復產業實現人才隊伍的壯大、技術優勢的融合、業務范圍的互補,拓展市場的能力和實施項目的實力顯著提升,為保障服務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大地質支撐。
          2
          建章立制 促進規范發展
          磨刀不誤砍柴工。為了推進生態文明產業高質量發展,立足行業改革發展實際,持續推動生態環境修復產業做大做強,一以貫之地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江西省地質局做到規劃先行,謀定后動。
          2021年,該局圍繞生態環境修復工作,聚焦更高標準打造建設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編制了“十四五”生態文明產業專項規劃,對未來5年該局包括生態環境修復在內的生態文明產業進行了全盤謀劃。隨后又相繼出臺了《江西省地質局關于服務生態文明建設 促進生態文明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若干意見(試行)》等文件,提出了“一年全面鋪開,兩年重點突破,三年整體提升”的總體設想。業務主管部門也針對以往行業存在的問題,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制定了項目管理辦法,對生態環境修復產業項目實施全過程管理,促進各單位之間產業協作、互相促進,共同推進生態文明產業有序發展。
          3
          服務政府管理 推進創新發展
          有為才能有位。江西省地質局通過制度創新、服務創新、模式創新、科技創新,主動作為,積極服務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得到了行政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進一步拓展了施展支撐力量的空間。
          該局配合自然資源部、省自然資源廳及司法機構,堅持從源頭上推動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司法鑒定技術支撐,積極參與環境損害賠償案例生態修復,保護生態環境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主動參與自然資源部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規范和江西省生態修復技術規范編制,健全完善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修復政策機制。
          由該局牽頭,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江西農業大學、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等單位共同參與編寫的《江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指南》于今年6月份發布。專家評委評價稱:這個指南填補了江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領域指導性標準的空白,是全國第一個較為全面的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指南。
          同時,該局服務生產礦山改造升級,高質量完成了江西省九大行業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制定,為規范江西省綠色礦山建設奠定了基礎。依托《江西省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制定單位優勢,該局將綠色礦山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平臺和抓手,承擔了江西省大部分綠色礦山建設方案編制工作。
          4
          提供技術支撐 實現與地方融合發展
          該局深知,要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切實擔起支撐作用,必須加強與地方的融合發展。
          該局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主動對接地方政府,共同爭取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較大突破,先后為贛州、撫州申報實施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提供技術支持。其中,成功申報的中央財政項目“江西省贛州市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為贛州市爭取到中央財政資金3億元,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認可。
          此外,該局還先后編制完成撫州市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方案、臨川區2個國家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水質保持方案和東鄉區3個國家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水質保持(達標)方案,實施了“萍鄉市湘東區下埠鎮煤礦集中開采區地下水污染調查與風險評估”項目,為江西省地下水環境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5
          實施系列重大項目 實現跨越發展
          有項目才有舞臺,有大項目才能真正做大做強。該局堅持以項目為抓手,高質量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據了解,該局2022年生態修復產業實施項目920個,新簽合同36.4億元,比2021年新增6家單位進入生態修復單項過億陣容,新增過億元項目7個,其中正在實施的云南保山隆陽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總費用9.6億元。實施的贛江流域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工程項目,項目總投資約51.82億元,為該局當前參與建設的金額最大的生態類項目。
          該局積極參與長江重點生態區和南方丘陵山地帶重要區域的生態修復保護工作,其中作為省級試點項目,率先實施的興國縣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EPC項目,第一批次小洞村生態修復已完成,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已經開始顯現。
          萍鄉市湘東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綜合治理項目采用“1+N”立項模式,即編入1個方案的礦山片區,立項1個生態修復總項目+土地整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礦山環境治理等多個子項目模式,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多贏。
          “信豐縣廢棄礦山生態修復EPC項目”采取“生態+鄉村振興+融資”模式,以“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改善水土環境、生態景觀恢復”的綜合治理措施,達到保護土地資源、綠化廢棄礦山、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的效果,預計新增水田的建設規模約202.04畝,新增旱地的建設規模約56.82畝,新增林草地的建設規模約839.16畝。
          江西省廢棄鈾礦山水土修復技術應用示范項目以390礦和713礦為研究對象,進行污染水土原位修復技術應用示范,為鈾礦區典型場地土壤、水體污染修復提供一套成熟技術。
          贛南廢棄稀土原地浸礦對地質環境影響及其廢棄稀土礦山修復治理技術集成研究及工程示范,申請發明專利1項;贛南典型廢棄稀土礦山的稀土元素超富集植物篩選及其生物修復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申請實用新型專利2項。
          與此同時,該局推動一批試點項目形成示范工程,“尋烏縣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于都縣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已通過自然資源部評審。江西省安全利用類農田鎘污染修復試驗示范項目申請的發明專利“用于降低耕地鎘濃度的土壤修復劑及其使用方法和應用”已在專利公報上公布,進入實質審查階段。
          好風憑借力,送我步青云。江西省地質局“大地質、大資源、大生態”背景下的生態修復產業,正以“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豪邁,走在高質量發展的康莊大道上。(江西地質局)

        聯系我們


        電話

        010-66557688


        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安定門外小關東里10號院東樓


        郵箱

        qjz@CHINAMINING.ORG.CN


        郵編

        100029


        傳真

        010-66557688

        社交媒體

        中國礦業網

        中國礦業聯合會

        電話: 010-66557667/7663/7666

        傳真: 010-66557666

        郵件: qjz@chinamining.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礦業網(中國礦業聯合會主辦) Since 1999

        有任何建議或意見請發郵件給我們 PUB@CHINAMINING.ORG.CN

        中國礦業聯合會 技術支持:010-66557695 信息服務:010-66557688

        京ICP備13015461號-2 企業郵局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494號

      2. 
        

        1. <div id="pzg0e"><label id="pzg0e"></label></div>

        2. <sup id="pzg0e"><kbd id="pzg0e"></kbd></sup>
          1.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呦